日****承载量8万人,瞬时****承载量1.5万人。
您当前位置:首页 < 关于景区 < 涟水博物馆

    涟水县博物馆位于五岛湖公园北侧,与五岛湖公园仅一条路之隔。占地面积2580㎡,地面2层,建筑面积3250㎡,展陈面积3600㎡,与台北的国父纪念馆在建筑形制上都属于中国传统的宫殿式建筑。
    涟水博物馆的展陈系统主要展现涟水境域的历史脉络、文化遗存,以图、史结合的形式,有序设置板块的历史时序性,展现从古至今在政治、军事、经济、文化等方面对涟水乃至中国历史上有重大贡献的典型人物及事迹,同时,注意展区布局及展柜功能,使博物馆成为对外宣传、展示涟水的 佳窗口。博物馆一楼展示区域由序厅和七个展示单元组成,二楼为专题展厅。
    序厅
    展示涟水起源及县域变化情况,展陈涟水不同时期成陆示意图

    一单元 文明曙光
    展陈内容:青莲岗文化、三里墩遗址、笪巷遗址的分布情况与代表性实物。揭示同时期长江下游良渚文化与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在这里交汇、交流、交融的印记。
    1、青莲岗新石器文化遗址资料拓展:
青莲岗文化遗址,在沭阳万北、灌云大伊山、阜宁梨园、连云港二涧村、邳县大墩子均有发现,它是淮河下游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,社会发展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,青莲岗文化的发现,使得东南沿海地区的原始文化,同中原黄河流域的诸原始文化在地域上连成一片,形成了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完整体系。远在五六千多年前,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这里辛勤劳动,繁衍生息。青莲岗文化属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的阶段,它分布极广,因“首先发现于江苏淮安青莲岗而得名。据测定,青莲岗文化遗址距今约5360年”(郭沫若《中国史稿》)。

    2、三里墩遗址新石器文化层简介
    三里墩遗址位于涟水县城北12.5公里,浅集之南约1.5公里,东临盐河,属河网公社刘桥大队。这里地处黄河故道北岸。由于历史上旧黄河屡次泛滥。这一带地表一般均覆盖有2-3米的黄沙土层。三里墩原来是一个高7-8,南北长约40、东西宽约20米的大黑土堆。1959年以来,由于历年挖取黑土,此墩已逐渐被挖成深达4米多的一个大水塘。其间挖出过不少新石器时代的石器、陶器和与此次清理的墓葬大约同时期的铜器、陶器等遗物。从实地调查可以看出墩下面原有一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。”(《考古》1973年第二期)

    第二单元 楚风汉韵
    文物展陈
    传播内容:以三里墩西汉墓、三岔墩汉墓、殷墩汉墓及青莲岗汉墓群等为标志的汉代文明。
  展览材料:遗址背景大照片;南京博物院收藏的11件国家一级文物复制品或图片;馆藏等级文物及一般汉代文物约70余件。
    第三单元 煮海莳稻
    唐代大诗人高适称赞勤劳智慧的涟水人“煮盐沧海曲,种稻长淮边,四时常宴如,百口无饥年”的富饶景象,同时也凝练而准确地概括了涟水在漫长历史年代的经济特色。
    史载:“煮海之利,重于东南,两淮为 ”。涟水人煮海为盐的历史,起码可以追溯到距今4000多年前。《禹贡》载:“海岱惟青州,厥土白墳,海滨广斥,厥贡盐稀,海物维错。”即是明证。
    春秋时期,管仲相齐,煮盐富国是重要国策之一,从而使齐桓公成为“春秋五霸”之首。时涟水属齐,为齐国重要的盐产区。
    西汉“吴楚七国之乱”的重要经济基础,就是掌握包括涟水盐场在内的两淮盐利。三里墩汉墓所葬的西汉贵族,东汉涟水境内的陈氏、徐氏士族,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强大的政治势力,都与盐利息息相关。
    南北朝时期,涟水盐业又有发展。据《梁书·羊侃传》,羊侃任青冀二州刺史,驻节淮北盐区,迅速成为朝野知名的富豪。这时的涟口已是盐运咽喉、经济重镇,为淮北盐集散中心。
    唐代,涟水盐业进一步发展,涟水盐场位列四大盐场之首。为了保证涟水等淮北盐场的海盐运销通畅,于垂拱四年(688年)疏凿了北起海州、南达涟水入淮的盐河,时称新漕渠。此间,重视改良海盐生产技术,并确立了亭户管理制度。
    北宋时期,涟水军海口场每年销盐十一万五千余石。宋哲宗元符元年(1098年),“开修楚州支家河,导涟水与淮通”,赐名通涟河。此后,代有疏凿。
    宋、金对峙时期,地属金国,同样十分看重涟水盐利,在淮北盐场设置了四个特别镇,其中涟水有两个:金城镇、太平镇。宋金时期的嵇氏卜居于此,也是相中涟水的鱼盐、灌溉之利。
    元代,涟水场依然是淮北四大盐场之一,涟水城依然是淮北盐的主要集散地。明清时期,由于黄河全流夺淮,使得涟水境内海岸线快速东移,致“海远卤淡”,不宜建立盐场,所以这时期涟水场在记载中消失。
    涟水种稻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青莲岗文化,一直延续到明朝前期,是可以和江南鱼米乡吴兴相比的佳绝地明朝中期黄河全流夺淮以后,黄河的频繁决溢破坏了顺畅的排灌系统,掩埋了打破肥美田畴。大约明朝中期以后,水稻种植被迫逐步中断,而改种旱谷。
    文物展陈
    传播内容:还原唐初新漕渠及后来的支家河;宋元时期涟水产盐、运盐历史基本面貌;明代至清初的淮安分司、坝上巡检司、涟水大关分布及其官署平面图;展示米芾涟水为官清正廉洁的人文风采;王义方家世——王氏族谱;宋嵇氏、明程氏等相关资料。
    历史人物、世家:王义方、米芾、嵇安

 

    第四单元 要塞金城
    涟水作为淮河与淮北盐河交会处的古城,盐运的要冲,为国家经济命脉所系。同时,淮北盐河北通海、沂、密州,也是一条重要的战略河道。而濒淮临海的独特地位,又使它成为重要的淮海门户,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,曾多次为县以上行政区公署所在地。旧志称“安东为河、淮入海之路,淮北锁钥,且百万盐策辐辏于此。” “非直淮扬之襟喉,亦齐鲁之门户。”在历史上,每南北对峙交锋,涟水城则成为双方争夺的战略重点。
    涟水于汉武帝元狩六年(前117)始置淮浦县,旋于北境建海西侯国。南齐建元元年(479)以北东海郡侨置连口。此后,历梁、东魏,直至隋开皇三年(583),先后为海西郡、海安郡治所,作为郡治的时间持续104年之久。唐武德四年至贞观元年,又做了6年的涟州州治。北宋年间设涟水军,涟水城一直是涟水军治所。南宋一度升为安东州。元代仍为安东州,直至明洪武二年(1369),涟水城作为州、军治所约400年。
    作为战略要地,涟水历史上筑过很多城堡,如:传为金轮王所筑的汉代古月城、海西故城,南北朝时期筑的涟口城,隋唐时期筑的金城,大致筑于宋代的射龙沟、五港口、盐场、白头河四城堡等。其中 著名的是涟水城。
    与淮安相类似,涟水也有三城。淮安三城是沿运河傍淮呈南北走向,三城连为一体;涟水三城控盐河沿淮河呈东西走向,中为大城,左右为东城、西城,三城分开,互为剞角。涟水三城 后形成于宋代,比 后形成于明朝中叶的淮安三城更早。
    明天启五年(1625),安东县创筑砖城。安东县为“盐策贾商”之所寄托。
    涟水城以坚固名闻遐迩。解放战争时期的涟水保卫战就是一次著名的战役。
    本单元主要以明清时期涟水城墙遗迹复原场景为依托,通过馆藏明清时期文物展示涟水明清时期的社会、经济、民风民俗等要素。
    用明清时期城墙城砖按照传统技艺手法复原城墙,以保证展览效果的原真性。
    雍正《重修安东县志·城池》载:“昔宋之季,有金城,古月城,有涟水城,今俱荡然。”明弘治十五年(1502年)和万历年间(1573—1576年),在旧城基上曾筑过土圩,土城。明天启五年(1625年),知县刘君聘建造砖城(文震孟撰《创筑安东城垣记》可印证)。
    历史人物:吴昌硕

    第五单元 烽火岁月
    涟水是有着光荣历史的革命老区,在漫长艰苦的革命年代,我们的革命先烈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为着崇高的革命理想、人民的幸福生活,义无反顾的投身革命洪流中,与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斗争,书写了璀璨的人生、光辉的历程,也使涟水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着重要地位,他们的历史功绩和重要贡献终将为后代所铭记。
    作为革命老区,涟水还是刘少奇、陈毅、粟裕等许多无产阶级革命家留下光辉足迹的地方,同时也是李干成、陈书同等著名革命先辈的故乡和血火战斗的地方。
    烽火岁月以“辛亥英烈”“土地革命战争”“抗日战争”“解放战争”为顺序,以当代展陈手段再现涟水这片土地深沉、悲壮、热烈、活力的历史画面,彰显涟水革命老区、革命历史的特色。
    文物展陈
    传播内容:以涟水革命历史发展脉络为基线,通过展示涟水革命老区的革命历史、革命传统、革命精神、革命成果,来全面阐述涟水革命的旧时革命历程与革命老区的今日建设成果。
    历史人物:张大卓、贾伯谊、张献、吴长来、张荣生、王道明、朱启杰、朱启勋、殷如杭、潘景澜、朱洪滨、李干成、万金培、陈书同、陈亚昌、罗运来、薛华甫、王伯谦、张胜武、王秉同、徐冠苏、谢祥军等。

    第六单元 崇教苦读
    涟水人向有崇教苦读的优良传统。东汉的陈氏、徐氏士族,南北朝时期鲍照、鲍令晖兄妹,初唐的王义方,就是汉唐时代的杰出代表。宋元以降, 黄河夺淮导致美丽富饶的千年古县因此成为穷荒凄凉之壤。 然而, 在水、旱、蝗、碱灾害中挣扎的涟水民众始终没有放弃崇教尚文的祖训,矢志读书,经世致用,产生了著名文学家、《西游记》作者吴承恩,著名医家石寿棠,爱国诗人与古文家鲁一同等杰出人物。
    近千年间,涟水不仅官办儒学、书院从未中断,而且很多志士仁人毁家办学、献身兴学、鼎力劝学,成为历久不衰的乡风民俗。晚清民国时期,朱伯符、郑宾、朱际云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,为涟水成为苏北闻名、全省闻名的教育先进县和文化大县,做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。改革开放以来,以郑兆财、蒋志平为代表的当代乡贤,正把前贤的这些宝贵精神薪火相传,发扬光大,对家乡的教育作出了令世人瞩目的新贡献。同时,涟水人刻苦读书蔚然成风,“涟水要饭上学校”闻名遐迩,成为人才辈出的精神动力,成为令人嗟叹的独特文化景观。
    文物展陈
    崇教尚学
    1、涟水学宫:始建于北宋时期,后在兵火中被毁。元至元年间重修,明代至清初,重修三次,修葺20多次。清康熙九年(670)黄河决口,儒学倒塌,盐运分司运判张涵、县令余光祖重建,历时两年建成。
    2、泮池状元桥:泮池是古代涟水学宫(又称泮宫)前的水池,状如半月形。泮池上建有状元桥,桥身亦成拱月形,方石砌嵌,刻有二龙抢珠、蝴蝶、荷花等图案及波浪纹饰。泮池及状元桥建于宋代,大概和 学宫(即文庙、孔庙)同时构造于北宋神宗年间,为古代学宫常规性 的配套建筑设施。到南宋时期,学宫毁于兵火。元、明、清代、3次旧址重建,20次维修。至民国初期,学宫只剩残破的大成殿。1971年, 大成殿被拆毁。
    矢志苦学
    涟水旧志载:“安东庶子,勤奋好学,手不释卷,始终不渝,”民谣曰:“沐阳财主宿迁庙,泗阳姑娘嫁人不坐轿,涟水人讨饭上学校。”这正是涟水人承之久远、 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,其风可范。
    历史人物: 吴承恩、石寿棠、鲁一同
    第七单元 医患治穷
    涟水,是一片承载着厚重品质、坚韧精神的土地。黄河夺淮以后,尤其明朝中叶黄河全流夺淮以后,作为古淮河尾闾的涟水县首当其冲,受尽黄河水患的蹂躏。夹带大量泥沙到处决溢的黄河洪水,不仅给生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一次次惨重的直接损失,而且带来了长久的灾难性后果:黄河泥沙淤废了可资灌溉的湖陂河渠,摧毁了可生巨利的盐池亭灶,形成了一个个扇形淤积带,几乎掩埋了全部的肥美田畴,而代之以一望无际的盐碱地,使安东县迅速沦落为一个极贫县份,以至于朝廷大吏数生撤县之议。“斗大安东县,孤城一望遥。有田皆斥卤,到处是蓬蒿。”知县田雯的无奈悲吟,就是当年荒凉愁惨的真实写照。新中国成立以后,涟水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,战天斗地,开展规模空前的以河网化、旱改水为中心的治水改土运动,更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诗章!那一幕幕披星戴月翻黑土挖河泥的感人场景,大飞大队四年挖土99万方,足够垒起1000公里高墙的艰难卓绝,以及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后踊跃卖余粮的浩荡车队,遍布全国20多个省的打工大军、建筑大军,……而春天里那开满紫云英的田畴,那迅速崛起的经济开发区,那一座座小楼拔地而起的王嘴式的农民新村,那万鹭翔集的涟漪湖,那芳醇醉人的今世缘酒业,那日新月异的县城、乡镇,又
在展示着多少壮丽画卷,涌动着多少“大江东去”!
    文物展陈
    传播内容:河网化运动,旱改水运动,种绿肥、翻黑土的改土历史。改革开放以来,涟水人就以敢闯、敢创、敢干的无畏精神,办工厂、建市场、扩航道、修港口、建机场,使社会经济全面飞跃。如今,涟水人更加奋发图强,勇于拼搏;正以立足新起点、展示新作为、迈上新台阶为已任,一个更加富裕、和谐的美好涟水,正向我们走来。
    支撑材料:涟水建设成就、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图片、影像资料;在各行各业有建树的涟水籍人才名录。其中,包括故黄河一线扇形淤积带分布图、黄河堤上的古险工险段,涟水境内古河道淤废示意图,解放初期的大片盐碱地照片,河网化运动、旱改水运动、种绿肥与翻黑土的改土历史照片,等等。

    二楼专题展厅
    专题展厅一:【佛光塔影】
    “佛教自东汉正式传入我国。旧说走的是“丝绸之路”,梁启超(1873—1929)认为非是,他说两汉海运大开,其输入之路不在西北而在东南,佛教兴盛“不在京、洛,而在江、淮。”东汉时笮融依徐州牧陶谦(132—194)督广陵、下邳、彭城的粮运动,在彭城大起浮屠一事可证,上世纪中连云港孔望山发现有佛教造像又可为证。涟水地区多有佛教文物发现,也可放在这个背景中来认识。”(摘自《涟水文物.序》  题序者为原南京博物院院长梁白泉)
    展陈文物:(一)妙通塔地宫出土系列佛教等级文物——石函、银椁、金棺、云母长颈小瓶、六角口玻璃瓶、青白瓷盘口舍利瓶、舍利子、佛牙(一组两件)、银质骨灰盒、贴金单环耳箍形器、“千秋万岁”铭铜镜 、凤首龙身金簪、麻胎黄色小罐、“承天院造塔记”碑等;还有钱币1400余枚、水晶体3颗、舍利子400余粒及能仁寺匾额、赵朴初题写的“妙通塔”手迹等;(二)馆藏明代佛教造像—铜金刚、铜菩萨像、铜佛像等5尊,均为国家三级文物;(三)其他佛教文物—荷花缸、越凡灵塔、章化寺记事碑等;(四) 文物保护单位月塔相关史料及妙通塔相关历史图片、发掘现场图片等;
    专题展厅二:【石刻精粹】
    石刻展厅展示的石刻多数体量硕大,且种类众多,令人震撼。
    为使广大参观者能全面了解涟水传世出土的石刻作品,这些石刻多用青石、汉白玉石和砂岩石雕凿,突出表现人物和动物的主要特征,或神态夸张,或线条遒劲,或灵巧凶悍。不过这些作品虽然风格各异,但每个单体都比例协调,气韵生动,写意传神。在石刻造像里,我们首先认识的是陵墓石刻。陵墓石刻有地上石刻和地下石刻两种。地上石刻主要是陵墓前神道和墓门两侧的石阙、石碑和石雕群以及象征帝王生前威仪的仪卫性石雕(石牌楼、石柱、石象生),如石人、石马、石虎、石狮、石独角兽等。从目前考古发掘情况看,这类石雕 早起源于西汉,到唐代开始形成系列,明、清两代 后完成了固定的制度和规范。其中汉代石刻气魄宏伟;北魏石刻健劲清峻;唐代石刻谦卑恭顺;宋代石刻注重细部刻划;明代则追求程式化,姿态整齐呆板严肃。地下石刻主要是墓室内的石雕装饰作品,如墓门画像石棺、石椁石函等,大都刻有人物、青龙、白虎、异禽、怪兽、花卉等图案,寓意深刻。宗教石刻也是石刻造像的一种,指的主要是石窟寺、寺庙以及民间供养的具有宗教色彩的石刻造像与纹饰。通常情况下,我们所见的宗教石刻以佛教造像居多;还有是建筑石刻,这是一种实用性和艺术性巧妙结合的作品,表现了古代人们生活和民俗风情。各种建筑物中具有实用性的石质装饰性构件,如石蟾蜍、龙首、柱础、朝阶等。另外还有碑碣和墓志。是在石头上刻文、记功、叙事的一种载体。历史上从秦始皇起刻石纪功,始立碑碣,至东汉中期逐渐完备。墓志铭则是刻在青石上、埋在墓里,以记载志主的姓氏、籍贯、系谱、生平履历等内容。
    展陈文物:便益门、化龙桥、能仁寺匾额、同乐堂碑、张公文明去思碑、龙纹石刻构件、节孝坊石刻构件、石狮4方、嵇安墓碑拓片以及数量众多的墓志铭等;
    互动区(考古模拟实验区)
    建国以来,我县共有两次规模较大、影响深远的遗址考古发掘,分别是1965年三里墩西汉贵族墓和1998年能仁寺妙通塔地宫发掘;结合博物馆发展趋势,以馆藏文物为资源,以中小学生为主要受众,开设具有博物馆个性特色的互动区,包括考古模拟实验基地、考古发掘现场场景复原等;突出博物馆具有的收集保管、调查研究和普及教育三大基本职能。此外,还有作为人文景观的传播交流、旅游观光、艺术鉴赏以及休闲娱乐等职能。

版权所有:涟水县五岛湖旅游区  网站备案号:苏ICP备15061800号  网站制作维护:卓越凯欣     本网站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告知删除